Cooperation
Introduction
日期:2018-02-04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将近40年历史。
1978年,随着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上海市卫生局的组织下首访了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对我所的肿瘤登记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进行了初步了解并给予了肯定。1980年6月,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被WHO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后分别于1989年、1993年、1998年、2004年和2011年被WHO续任为合作中心(其中2011年续任时,改名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
1987年,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中心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袁剑敏教授合作开展了上海男性血清库的队列研究合作,后来因袁教授的工作流动原因,继而与明尼苏达大学,再到匹兹堡大学进行合作,科研经费多达2000万。期间联合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不乏多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篇),JAMA Internal Medicine (1篇),Nature Genetics (1篇),BMJ (1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6篇)。2009年,肿瘤微环境研究组覃文新教授与匹兹堡大学药学系谢文教授在肝病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联合发表研究论文,合作发表Hepatology论文2篇、Journal of Hepatology论文1篇。
1997年,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中心与美国范德堡大学流行病学中心郑苇、舒晓鸥两位教授展开合作交流。随着双方研究交流的深入,联合申请了多项大规模、全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课题,主要是上海男性健康队列和上海女性健康队列。已累计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近5年的代表性论文有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篇,Nature Genetics 11篇,JAMA Internal Medicine 1篇,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篇,J Natl Cancer Inst 2篇,BMJ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PLoS Medicine 1篇,Gut 1篇,Int J Epidemiol 4篇。累计获得科研经费6000多万人民币。
2012年,肿瘤微环境研究组覃文新教授与荷兰癌症研究所Rene Bernards教授在基于CRISPR技术的功能基因组方面开展肝癌治疗新策略方面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
2012 年,纳米靶向治疗研究组段友容教授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的李速明教授在纳米靶向治疗领域开展合作交流,联合申请课题1项,合作发表论文1篇。
2013年,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组李宗海教授与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李川源教授在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合作发表论文1篇。
2014年,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组李宗海教授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张翔教授在肿瘤免疫微环境和骨转移治疗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合作发表论文1篇。
2014-2015年间,神经递质与肿瘤微环境研究组张志刚教授先后与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药学院、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自然科学学院在肿瘤微环境领域展开合作交流。
2017年,我所积极拓展对外交往,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提升肿瘤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我所共参加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双边性或区域性的学术会议43次,出访人员119人次,其中大会发言9人次。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2次,98人次参加会议,共有4人次国内专家来所讲学。同时,接待国际学术团组14批共24人次来所交流。
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拓展科研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继续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积极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各项国际学术与合作交流活动,构建与完善癌症防治研究交流网络,争取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合作伙伴与交流宣传途径,在我国癌症防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建成“亚洲医学中心”或“国际医学中心”添砖加瓦。